闽清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理论文章(三)

http://www.mqxww.com  2021-08-31 10:16:21   来源:闽清新闻网

  赓续红色文化的“根”与“魂”

  ——以闽清县梅城镇活化古厝资源“讲党史”为例

  内容提要: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期间,再次强调要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近年来,闽清县梅城镇立足实际,通过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古厝古街活化保护提升,用好红色资源,将其作为特色载体有机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穿始终,将梅邑文化和闽清革命斗争史发扬光大,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启新征程。

  东南并海、襟江带湖,福州自建城至今,2200多年的悠长岁月留下了许多底蕴厚重的古厝。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他在序中写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习近平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一以贯之,在福州工作期间就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在有福之州西北一隅,有一座千年古县——闽清,通过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古厝古街活化保护提升,使闽东的古厝文化绽放出前所未见的新光彩,既留住了文化记忆,也融入了现代生活,开启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新篇章。

  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在闽清,古厝不仅是文脉的象征,也见证了革命战争时期梅邑大地的烽火硝烟与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关于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要求及对保护古文物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闽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赓续梅邑红色文化的“根”与“魂”,闽清县盘活历史资源,大刀阔斧推进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一栋栋承载着乡愁、记录着历史,更镌刻着梅邑独特印记的古厝,在新时代“活”了过来,一张人文气息浓厚的文明画卷从中心城区徐徐展开。

  一、施展“绣花”功夫,精准修复留住文化特质

  在《<福州古厝>序》中,习近平特别提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闽清县在保护和修缮梅城印记历史文化街区时,尤其注意保存古厝的文化特质、保留城市的个性,通过保护性开发建设,重现老城味道,重拾老城记忆。

  (一)梳理古街格局,留住变迁印记

  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闽清县中心城区,由浮头街、安民巷、城墘路等街巷组成,是后梁以来闽清古县城的主要区域。自开展传统老街巷保护与整治以来,闽清县第一时间将浮桥头街、城墘路、安民巷等三条街巷纳入核心改造提升范围,实施了雨污分流、杆线下地、消防提升、智能街区改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补短板措施。街区首先对照县志所记载的“五街九巷、一市四铺”梳理街巷格局,采取微更新的方式,保持旧有格局,充分展现 “山、水、城”为主导的传统城市空间布局,保持文化形态、文化元素等的独立性、多样性和自主性。其次,对路面、建筑立面、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了12500平方米主街道明清风格和民国风格骑楼立面及5600平方米青石板地面,改造雨污管线、强弱电下地,并对街内关键节点的房屋进行拆、改、留,完成展馆布展、标识标牌设置、一类公厕及周边景观绿化花化等建设,栽植乔木55棵,灌木194株,栽植色带617㎡,于2020年4月全面完成改造提升。如今,街区内有省级文保单位文庙,县级文物点牧师楼、温厝里,水门、县署等历史遗迹及毓麟宫、吴氏祠堂、许氏贤祠等20余处历史风貌特色建筑,既呈现明清时期传统“卵石花基、夯土木构”,也提炼出民国时期“外廊、拱券、青砖、灰缝”的建筑特点,充分展现了闽清城市发展变迁的印记,复原了古街的历史风貌。

  (二)精细古厝修复,留住文化精髓

  每一座古厝都有一段独特故事。古厝保护修复要因地制宜、尊重历史,不仅要留住形,更要留住文化精髓,避免“千人一面”,失去特质。为此,闽清县不断提升精细程度,抓好顶层规划设计,以“绣花”功夫及“1327”机制推进古厝古街保护提升工作:“一本保规”,高标准编制完成《闽清县浮头街片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二是“三个统筹”,在设计中统筹街区景观改造和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统筹历史遗存保护和功能活化、统筹文化设施与商业业态规划;三是“二个遗址公园”,还原街区特有的历史信息要素,打造水门遗址、县署遗址2个遗址公园,对出土的两块明代石碑纳入县署遗址公园予以展示。四是“七处古建”,按照“修旧还旧”原则对2处文物(文庙、牧师楼)和清代古厝、吴氏宗祠、吴厝里、明朝屋等5处建议历史建筑进行精细修缮。如今,屋檐飞翘、白墙灰瓦,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里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在经历百年风雨之后重焕生机。自2018年修复启动到2020年初正式开街,历时两年,几座古厝修缮如初,其中的吴氏祠堂还被改造成历史文化展示馆,走入吴厝里,仿佛可以看到梅城的前世今生。

  (三)活化文化遗产,展陈闽清精神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闽清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在1994年福州市委、市政府闽清现场办公会上提出的要发扬以黄乃裳先生为榜样的“爱国爱乡、开拓创业”的闽清精神为引领,通过对古厝的活化利用,建成梅城印记历史文化展示暨党员政治生活馆、黄乃裳与民主革命展示馆等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状元许将展示馆等1个家风家训展示馆以及闽清古厝暨街区建设成果展示馆等特色展示馆。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展示馆坐落在300余年历史的清代古厝内,以展示闽清特色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及非遗文化为主旨,围绕“本土闽清、域外闽清、海外闽清”主题,以“版块+时间轴线”的方式展示闽清历史沿革中的人、事、物,重点展现特色建筑文化、多元历史文化等特色,以图片、人物雕像、模盘沙盘、传统老物件等形式,观一屋而知梅城上下千年历史。

  党员政治生活馆则坐落于清代古厝“吴厝里”内,系闽清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闽清红色印记的微型展示馆,馆内以展示中国共产党党史、闽清革命斗争史、奋进中的新时代为主题,展陈了兴增厝、六叶祠等古厝模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文庙、天儒中学、可霖厝、可霖厝、草满陂等古厝、古民居作为革命据点、地下交通战、联络点在红色岁月开展革命斗争的鲜明印记,生动形象地展陈出了闽清在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红色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及事件,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和内涵,复刻了一系列从古厝中走出的红色印记,是一个展示闽清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梅城镇以该馆依托,做好各级支部参观学习讲解服务工作,已接待参访138批次1.2万余人次。并在一楼展馆讲解基础上,开放二楼初心唤醒室、对照检查室、党员心声亭、近邻工作室、红色书吧等活动场所,供参观学习人员开展规范的组织生活。除此之外,闽清县还依托托梅溪宝英厝、白樟明兴厝、省璜娘寨等古厝打造“梅城开讲”“祖嘉书斋”等10个红色讲坛,举办党史故事宣讲会80余场,吸引受众上万人次;围绕闽清重要革命人物和典型故事,编排《战工队》《日军轰炸梅城》等一批红色话剧、情景剧,并在古厝、红色革命旧址流动演出40余场次。

  黄乃裳与民主革命展示馆坐落于山崎顶的县级文保点牧师楼内,该建筑兼具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建筑特色和文化认同特征,该馆通过展示爱国侨领黄乃裳的生平事迹,集中呈现了“爱国爱乡、开拓创业”兼济家国天下的闽清精神,是闽清县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传承与教育之所。

  习近平总书记对好家风的重视,始终如一。坐落于许氏贤祠的状元许将展示馆则充分展示福州史上第一位状元许将为官入相四十七载任内政绩昭显、清正廉洁、忠君爱国、体恤民情的生平事迹以及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风尚等内容,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传统家规家训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

  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依托,是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展馆盘活了馆藏文物资源、用活了梅邑的红色资源,用主题展览广泛宣扬闽清人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以及不屈不挠等精神,深入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让文物蕴含的价值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二、挖掘历史内涵,以古鉴今传承千年文脉

  闽清古厝,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后依然风韵犹存。数量可观的清代、民国时期的民居得以保存下来,部分建筑甚至可以追溯至明代。这些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建筑,较具代表性的有“宏琳厝”、“四乐轩”、“娘寨”、“冬畴寨”等。近年来,闽清县多管齐下,以迎接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多项修复保护政策措施,让古民居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邂逅闽清的古风神韵,在一座座高门深宅中流连忘返,领略百年古厝的一世繁华。并通过活化利用本土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具有闽清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载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古香古色”、走深走实。

  (一)皎若朝阳,彰显先民深厚底蕴的古厝

  古厝散落在闽清各个大小村落中,成为梅邑独特的风采,也彰显了一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皇宫当游紫禁城,民居应览宏琳厝”。宏琳厝是目前中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单栋古民居建筑,素有“民间故宫”之称。共有666个房间,35间厅堂,鼎盛时能容纳百余户千余人,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因梅溪流域特大洪灾,宏琳厝受损严重,由于文物修复技艺的要求非常细致,修复工作十分艰巨复杂。为了尽可能还原宏琳厝乾隆年间的历史面貌和格局,工匠们在修缮过程中坚持用传统的原料调配方法和手艺,厝这座“民间故宫”才得以保留下来。如今,经过精雕细琢、修旧如旧的复原,宏琳厝的修复工作已经完成,预计今年年底重新对外开放,这座百年古厝正逐步重现光彩。宏琳厝一方面是中国最大的单体古民居,另一方面它也是项南在闽清的住所、《抗日救亡》周刊编辑部旧址。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项南与舒诚、黄开修等人在此通过演排《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等革命歌曲和话剧节目,组织募捐活动等形式开展革命活动,得到群众认可。当前,坂东镇深入挖掘该厝作为革命遗址的教化功能,寓教于游,成为闽清县党史学习教育现场参观学习点之一。“1937年,黄开修、黄开云兄弟二人在这个房间里办起了影响闽清民众的《抗日救亡》周刊……”在宏琳厝二进的横厝,伴随着讲解员卢书棋的讲解,这座百年古厝中的革命故事生动再现。  为迎接建党百年,宏琳厝参照革命时期的房间布置,并设置人物塑像,还原创办《抗日救亡》周刊、“战工队”诞生与发展等历史场景。此外,宏琳厝老居民后代还对厝内红色历史深入挖掘,丰富解说内容,将这些惊心动魄的红色故事声情并茂地讲述给来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教材,获得连连点赞。

  四乐轩位于闽清县坂东镇坂中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占地面积2.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352万平方米。庭院绵延深远,气派非凡,宛若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也是当地闻名遐迩的书香宅邸,据统计,清代四乐轩共出解元1名、举人7名、贡生24名、秀才46名,多人出任府、县教谕、训导、知县或州判等职。

  (二)灼若芙渠,闪耀古代女性智慧的古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在闽清省璜良寨村,有一座由妇人主持建造的明代古堡——娘寨,迄今已有470余年历史。整座寨堡长66米,宽50米,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背阴向阳,光线充足,通风透气,冬暖夏凉,充分彰显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智慧和坚强,是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无独有偶,坐落在一乡之隔的塔庄镇坪街村冬畴寨(又名“闪庐”),也是由女主人修建而成。该古寨始建于嘉庆年间,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内有房厅106间,由黄冬畴的母亲郑梅英主持建造而成,以长子“冬畴”之名命名,严谨的布局、精美的装饰、完善的防范措施,堪称古民居的经典之作,建筑的宏和精美的雕刻,更是让人深深体味到前人的聪慧。 娘寨一方面是我国唯一一座由一位女性独立主持建造的古堡,门板均用厚10厘米重400斤的的楠木制成,有一百余间房。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民盟成员吴从征在此建立革命武装——闽清人民先锋队。队伍后发展到30余人,有长短枪20多支,多次支持闽永游击队、闽清人民游击队的武装斗争和革命活动。

  “要引导妇女发扬爱国奉献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行动建功新时代,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在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身发展,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赢得出彩人生。”总书记殷殷嘱托尤在耳边,保护好娘寨和冬畴寨意义重大,以古鉴今,激励新时代妇女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支持妇女追求美好生活、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并通过自身发展不断促进世界妇女运动发展,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男女平等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闽清县在古厝保护修缮中注重挖掘重塑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广泛向文史专家、乡贤群众征集古建筑的记忆故事,不断提升公众的古厝保护意识,抓住乡愁作为媒介的故土情节和人文情怀,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坚定文化自信,把历史文化的张力,转化为闽清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三、增强文化自信,继往开来融入现代生活

  闽清县通过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发展中保护,不断加强对文化的保护,挖掘古厝古街文化,积极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让文物蕴含的价值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一是留住印记刻痕。留住“城市及建筑发展变迁”、“姓氏家族发展变迁”、“多元文化融合”等三个印记。街区囊括了许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留下了闽清城市及建筑发展变迁的印记;街区中基督教、天主教、道家及儒家文化并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埋藏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印记;唐时十八姓随王入闽,金、吴、谢、池、张等五大姓氏由福州先后迁往闽清,繁衍生息发展为现代的近百姓氏,老街隐蕴着姓氏家族发展变迁的印记。留住梅城印记,就是留住了文化根脉,守住了梅邑文化之魂。

  二是打造城市客厅。通过深入挖掘老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内涵,重点展现特色建筑文化、多元历史文化等特色,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并植入商业、旅游、手工、休闲等多种功能,打造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书院气息浓厚的城市客厅,书写城镇化与历史文物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使古厝成为闽清文化旅游新名片、新品牌。

  三是创建精品社区。通过环境整治、设施完善、服务提升等来改善社区环境,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探索街区建设新路径,在保障原住民居住权益,在深化城乡社区治理,创建近邻服务、优秀标杆、精品社区基础上,不断探索“社区+文旅”模式,“人在景中住、人在景中游”, 打造以商业、居住、文化、旅游、休闲等复合功能为主的活力社区、标杆社区,走出一条“街区+景区+社区”的良性融合互动新路径。

  梅城自古便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屡次遭到自然和人文灾害损毁,仍然保留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精髓。“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殷殷嘱托。总书记对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是闽清县委、县政府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巨大动力。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是先民留给闽清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凝聚着文明的智慧结晶,也孕育了闽清这片乡土的文化和精神,成为新时代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梅城镇将文物遗产和古建筑保护、留住乡愁记忆融入街区建设规划全过程,充分发掘古建筑、古街巷历史内涵,既让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留得住,也让其“活”起来,让越来越多历史文脉焕发光彩。活化利用、开讲红色故事;复刻印记,砥砺红色初心;研学实践、传承红色基因,百年古厝里讲百年党史,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留住红色古厝里的革命情怀,对于我们更好传承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强.关注三坊七巷的核心价值[J].政协天地. 2012(07)

  [2]王聪. 传承红色文化的路径探析[J]. 智库时代. 2020(05)

  [3]黄云,陈红梅.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2)

  [4]刘阳彤.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古村落保护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