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理论文章(一)

http://www.mqxww.com  2021-08-31 09:42:51   来源:闽清新闻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探析

  ——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视角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生动实践成果,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心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探索创造。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之有效,坚定制度自信是对制度效能的积极评价和制度优势的坚定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为适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引领中国实现了综合国力的腾飞,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制度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重要制度保障。制度自信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行为,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随着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发展不断生发、积累并强化,这一生发的过程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①也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他的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他的历史决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逻辑的生动诠释。

  (一)中国共产党带领近代中国人民于“制度危机”中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中,我们古人曾创造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家治理体系,并产生着重要的世界影响。然而近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建设上落后于人并逐步拉大差距。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便开始探寻救国救民之路,试图从制度建设上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纵观历史,中国人民主要面临两种不同类型的制度体系,一种是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另一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十月革命”之后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近代以来,不少中国先进分子和有识之士提出过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并为此而奋斗终身, 但都未取得成功。农民阶级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维新派“以立宪法、改官制、定权制为第一义”力求变法图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但最终仍被封建复辟势力破坏。种种实践探索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制度困局,开启了探寻制度自信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始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明确提出:“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②1940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框架,“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③

  (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逐步发展中锻造“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种选择过程实质也是我们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再到“走自己的路”。

  苏区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为师”。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建设模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产生过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苏联经验极为重视,新中国成立之初更是提出“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以苏为师”这样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我们党最早的政权制度实践源于边区和苏区建设。当时效法苏联的意味浓厚。对于成立早期缺乏制度建设经验的中国共产党而言,“以苏为师”的态度和立场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制度建设的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

  从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以苏为鉴”。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更是坚持实事求是,主张“以苏为鉴”,走自己的道路。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共八大召开,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在三大改造的过程中,我们成立了国家计委,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把我国国民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由此迈开了步伐,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到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2年年初),提出“制度改革”任务,我们开始全面推进:走自己的路。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们有了更加明确的制度建设自觉,特别是1991年12月份“苏东剧变”之后,苏联正式宣布解体,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上能为我国所参考借鉴的主要样本已经不存在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既是客观国际形势所造就,更是主观自觉所成就的。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同志作了开幕词:“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至此,“走自己的路”被正式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即:社会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我国走出了一条对内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不断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体系化“制度建构”中升华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从顶层设计上绘制我们的制度蓝图,在努力实现“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一目标的同时,制定了“分三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党的十九大在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的同时,还特别指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根据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任务,完整地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100年时(2021年),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近代以后中国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生长起来,从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苦创立和艰辛探索中成长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这个制度对科学社会主义有着独特的理论贡献。

  (一)这个制度的创造性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制度层面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多国实践乃至发展到今天的全部历程表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一般形态与特殊形态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制度一般形态的原理已经由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作出科学回答,这个一般形态只有通过一个个具体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体现出来,只有呈现为具体的民族形态、时代形态、国别形态才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形态没有也不可能有适合各国情况的统一模式,只能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这个制度的创造性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国情出发,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持续建构科学、规范、稳定的制度体系,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制度支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形成覆盖各方面各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保障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

  (三)这个制度的创造性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所提供的中国方案。“历史终结论”是由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提出来的,在它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他认为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但是后来,鉴于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他就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的传统留下一席之地。我们新中国70年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一个真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是只有选择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路,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制度,开创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成功,就是有力的证明。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逻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指引下,各方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取得实践绩效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较大提高;二是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三是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四是社会发展进步迅速;五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以第一方面为例,通过纵向、横向比较视域来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底气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一)纵向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取得丰硕成果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早在千年之前,我们古老的中国就拥有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征程,党的历史就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根植中华文化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也是党和人民接续奋斗、艰难探索、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重温百年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制度”的力量如一艘巨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乘风破浪,向着光辉彼岸稳健前行。如:改革开放 40余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说是马克思的解放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史。我们坚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表示,在过去的70年,我们在尊重和保障人权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2.8倍,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 70%,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是不断增强的。尤其是十三五时期,我们所取得发展成就更是有目共睹。实行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国搭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40多年来,中国在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增加了改革开放、依法治国、“一国两制”等新的内容。这些基本制度、根本制度、重要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相对稳定存在的,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是需要逐步完善发展的。

  (二)横向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际影响力不断彰显

  在当今世界190多个国家、40多个地区的国际竞争中,我们中国是过去40多年中世界上唯一的实现了三个历史大变迁和两大发展奇迹的国家,三大历史大变迁: 一是从世界最大的绝对贫困社会到最大的小康社会的国家,是世界上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二是是世界上罕见的从极低收入水平跃升到中高收入水平的国家;三是1978—2018 年中国保持了9.4%的高速经济增长率,是世界同期增长最快的国家。两大发展奇迹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得以充分展现。另外,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我们也在积极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经验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人类共性难题等方面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代替的。”④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应对、解决人类共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 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彰显出巨大优势,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当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面向未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注释:

  ①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是》,2020年,第1期。

  ②“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一)[M],第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第677页。

  ④郑士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J],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