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理论文章(五)

http://www.mqxww.com  2021-08-31 10:35:17   来源:闽清新闻网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内容提要:文化自信是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认知基础和根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根据在于其孕育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承接了其精神基因,具有厚重的历史优势。辩证地认知历史,加强文化的自我认同,把握时代潮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及创造性地转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 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①党的十九大把文化自 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同写入党章,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 战略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自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心态,是对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信念、信心。我们要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和中华文化发展逻辑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信;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尤其是当代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持自信;三是对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气质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的基础。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认为文艺创作要关心历史,也要关心现实。“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厚重的历史题材和人物值得去写。比如为了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英勇就义的 二七工运烈士林祥谦,黄花岗英烈林觉民的事迹,爱国侨领黄乃裳率领福建移民开垦‘新福州’,都是可歌可泣的故事,都很有文学价值。”习近平认为这些历史和人物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同时,习近平强调“文学艺术不仅要反映历史,而且更要善于在现实中寻找题材。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火如茶的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题材需要文艺工作者下功夫去挖掘、选取、提高。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该是改革开放的讴歌者。”这与习近平在担任总书记之后要求“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在本质是一致的。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威逼下,中华民族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让世人受用的智慧、治国观念、道德修养都未能摆脱中华民族被列强瓜分的宿命。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多次文化选择和道路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正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运动所实现的社会变革,就不再是王朝更换的历史循环,尔时社会形态的历史跃迁。所以,毛泽东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要发展我们的事业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沿着什么学说的指定道路前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发挥作用,并被国人所接受,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实践本质决定了它不是超时空的封闭体,而是在把握未来引领现实中不断深化、发展、创新,获得自身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前沿,领导全党、全体人民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政治上层建筑规定和制约,又反过来服务于中国夜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优秀元素,与其一脉相承的并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生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在党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把文化自信作为“第四个自信”提出来,并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地位,从而使我们在精神层面对为什么能够具有“三个自信”的理由和根据上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形成更加自觉的意识。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对于提升文化实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軟实力的基本前提。文化自信是对本国文化价值的积极肯定,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在否定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无一例外都是在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造就的。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竭力向外宣传本民族文化,展现本民族文化独特魅力,以期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此,一些国家还设立了向外推广本国文化的专门机构,如韩国的“世宗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英国的“英国文化协会”等。质疑和否定本民族文化,只会割裂民族发展的根脉,导致思想混乱,弱化文化软实力。如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水远也不会有自己的文化核心竞争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前,中国在世界文化软实力较量过程中优势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自身文化还不够自信,过度迎合欧美标准、国际潮流,忽视了对民族风格的追求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文化能够“提供我们形成个人和集体身份的基础,并强化一种更为广的社会群体的归属感”。④一个民族的有形政权和制度可以被推毁,但只要民族的精神文化仍然存在,就照样能够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⑤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苦难而屹立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延续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之时,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确立了民族独立的精神气质,是中华文化创造新辉煌的精神引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当代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难题,更需要文化的支撑、精神的砥砺,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凝聚起磅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应全球文化激荡的心理根基。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愈趋频繁,打破了原来民族文化生存的空间界限,世界越来越如同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那样:“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⑥在这种世界文化趋同的趋勢下,各国文化均面临挑战,自我身份认同出现危机。需要强调的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的舆论和经济势,对外输出思想文化,对其他国家文化进行同化,使其他民族的认同危机加,造成精神上“无根可”、“无家可归,使社会陷入混乱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⑦在这种背景下,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旗帜,尤其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能够不断强化自我认同,使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交锋和文化博弈中保持淡定,从容不迫。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

  如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能够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民族自信,使中华民族不仅在经济、政治上站立起来,最终在精神上也能真正站立起来,我们必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问题。

  第一,辯证地认知历史加强文化自我认同。由于我们特殊的历史境遇,造成了我们民族性要么过度自负要么过度自卑的片面性文化人格,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就又令许多人游移于自卑和自负之间。这种弱而目的自我文化认知很容易被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所干扰进而被历史无主义所利用,最终使我们消极地定自身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要的就是要积极地正视我们的历史,扬弃、克服那种民族性的、潜在性的、片面性的文化自我认知,自觉地树立积极正向的文化自我认同。为此,我们必须依托历史唯物主义,基于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自身的内在规律,辩证地认知我们曾经无比辉煌和极度屈辱的历史,以史为鉴,继承精华、扬弃糟粕,更加坚定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需要根据思辨的方法,把曾经的荣耀和屈辱看作自身历史成长过程中的辩证环节,做到不忘本来,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股鉴不远,反思我们落后挨打的原因和教训:综合历史进程中的正、反题,继承精华、扬弃糟粕,坚守作为历史合题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进一步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第二,把握时代潮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文化自信不是凭借单纯主观的意志和想象即可树立的,究其根本,文化自信要在历史的纵向比较和时代的横向比较中,以及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的把握中才能确立起来。今天,我们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除了要辯证地看待我们的民族性的历史之外,更要证地看待世界历史,明晰历史规律、把握时代潮流。在一定意义上,只有共产主义的出现,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才真正进入了世界史的进程。共产主义是可以预见的人类历史的最高发展阶段,将共产主义确立为我们的最终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几经曲折所作出的坚定不移的选择,合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符合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认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归属与方向。既然历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了走向共产主义的目标,就要坚定的在自信的道路上坚持这一信念。共产主义信念既是凝结全体中国人民自觉行动的精神组带,也是我们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精神武器,更是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大潮中激流勇进的制胜法宝,尤其在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阶段,我们必须着眼于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大势中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第三,创造性地转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灿若星海,如前所述,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民族的血液之中,凝结在民族成长的脉络里,支撑着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是足以令我们自信也自信于世界的文化成果。对于培育和确立我们当下的文化自信来说,需要纵向的过往经验、记忆的正向支撑,需要横向的比较上的心理优势,也需要当下的面向未来客观性的文明成果。对于我们来说,获得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客观性文明成果,需要我们创造性地转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转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但凡文化,都有时代的烙印,与这一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和人民要求密切相关,不是所有的优秀文化都需要被继承,继承优秀文化要考虑到对文化优良传统的梳理和总结,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主要是指具有优良传统的优秀文化。二是对优秀文化的创造性发展。继承中创新一直是对待优秀文化成果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善于转变传统优秀文化的时代语境和话语体系,以创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找到接续传统与当下、通向未来的运河通道,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创造性地转化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创造性地转化我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优秀成果,为世界文化和世界历史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

  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页。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④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52页

  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卷第404页

  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