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下的两只“金凤凰”

http://www.mqxww.com  2023-06-01 09:10:02  

  2023年5月31日《福州晚报》第08版专版报道《闽都文化·闽清 | 凤凰山下的两只“金凤凰”》

凤凰山下的两只“金凤凰”

  《福州晚报》2023年5月31日第08版

截止下午5点30分,该内容已被多家上级媒体转发报道。

凤凰山下的两只“金凤凰”

  一起去看看详细内容吧!

凤凰山下的两只“金凤凰”

梅邑陈氏祖祠

凤凰山下的两只“金凤凰”  

“龙首岗”摩崖题刻

  开栏的话——

  闽清是中国传统礼乐思想和文化的重镇,闽清礼乐文化是福文化和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内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独特文化。从际上村走出来的陈祥道、陈旸,编撰《礼书》《乐书》,光耀两宋,绵延至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今天起,闽清县委宣传部与福州晚报联合开办《闽都文化·闽清》专版,深入梳理闽清礼乐文化脉络,展示千年梅邑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打响礼乐文化品牌,探寻礼乐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之路,重塑闽清“礼乐文化之都”这张烫金名片。

  千年梅邑,东南胜地。闽清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

  近年来,在云龙乡官庄村千年古寺宝谷寺旧址上,村民陆续挖出6根莲花瓣大石柱及一批石建筑构件。从形制上看,这些石柱颇具宋元时期风貌。目前,文史专家正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在宝谷寺旧址边上,一条古驿道穿山而过。北宋时期,谋生的商贾、工匠,赶考的学子纷纷从这里走向福州府或开封府。学子中,从际上凤凰山下走出来的有“二陈”先生之美誉的陈祥道、陈旸兄弟,先后成为北宋最著名的礼学家和乐学家。虽然暂未查到典籍中关于他们曾在宝谷寺休憩后继续西行的记载,但“二陈”对于儒家礼乐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及其重大成就,近千年来一再被世人称道和赞誉。

凤凰山下的两只“金凤凰”

  “起傅岩”三个擘窠大字格外醒目

凤凰山下的两只“金凤凰”

  村内古老的石板桥,相传少年陈旸经常在上面读书

世界第一“音乐人”

  在闽清,陈贤良与皇帝辩宝的故事流传甚广。皇帝说:“金银为宝。”陈贤良说:“盐纸铁为宝。”皇帝盛怒之下,降旨斩了陈贤良。老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最终以皇帝意识到自己错了而告终,符合民间乐见的“真理战胜威权”的叙述逻辑。

  多年来,大多数人对陈贤良的认知,仅局限于这个故事,却不知他创造了个“世界第一”。

  闽清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原会长陈梅旺告诉记者,陈贤良就是《乐书》的作者陈旸。

  史料记载,陈旸,字晋之,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生于闽清县宣政里漈上(今云龙乡际上村)。陈旸幼时聪颖好学,博闻强记,考中绍圣元年(1094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后任太学博士,官至礼部侍郎。

  陈旸精通音律,为宋代宫廷雅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用40年时间编著了一部200卷的音乐百科全书《乐书》,系统阐述儒家乐学理论。

  《乐书》全书篇目多达1124条,并有540幅插图,对古今中外音乐进行了系统论述,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该书前95卷摘录《礼记》《周礼》等书有关音乐的文字,为之训义;后105卷为乐图论,论述十二律、五声、八音(乐器)、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对前代和当时的雅乐、俗乐、胡乐及乐器均有详尽说明。乐器图取自散佚少见的《唐乐图》《乐法图》《律书乐图》《大周正乐》《乐记》等,篇幅占全书的百分之六十,是全书精华所在。

  《乐书》奠定了陈旸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让他成为中国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后人尊称他为“乐圣”。如今,人们在供奉诸乐神的北京天坛神乐署显佑殿,可瞻仰陈旸塑像。这位与神仙同列的“闽清人”,端坐案台前提笔写字,目光炯炯。神乐署的规制、布局,是按照《乐书》所描绘的做法建造的。

  《乐书》还被美国、韩国等国的国立图书馆收藏。日本国会图书馆不但收藏《乐书》,还把其部分内容翻译成日文,建立专门网站,便于读者、研究者充分利用。

  我国著名文物专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王世襄在《宋代陈旸〈乐书〉——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一文中,将《乐书》称为“我国出现的第一本音乐百科全书”。相比德国1732年出版的西洋最早的音乐百科全书——《音乐辞典》还早600多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郑长铃在《陈旸及其乐书研究》一书中称:“陈旸所著《乐书》二百卷,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其成书之早,内容之丰富,为当今世界罕见,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宋及宋以前的音乐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也就是说,陈旸不仅是中国第一个音乐理论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一个音乐理论家。

梅溪千古两先生

  正如礼和乐不可分开一样,说到陈旸,就不得不提他的二哥陈祥道。正是在陈祥道的影响下,陈旸才完成了《乐书》的编撰。理学大家朱熹称赞“二陈”是“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

  陈祥道,著名礼学家,字佑之,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出生。少年陈祥道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历官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太常博士。

  陈祥道年轻时就注意收集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历时20年著成《礼书》150卷和《仪礼注解》32卷。这些典籍包含了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礼仪规矩等,是古代社会秩序的基础。《礼书》阐述了我国上古夏商周三代之礼制,介绍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该书附有示图781幅,先图后文,依据前人著述引用儒家经典对上古礼制进行考核订正,内容完备,条理清楚,纠偏补缺,多有独到之处,得到时人“用意专精求之,诸儒未见其比”的好评。

  陈梅旺告诉记者,陈祥道认为礼乐一体,都是国家安邦济世必需的手段,两者不可缺一。因精力有限,陈祥道在著成《礼书》150卷之后,鼓励四弟陈旸完成有关乐的资料汇编与学术研究,最终《乐书》得以同《礼书》并行于世。可以说,《乐书》的完成,有着陈祥道的一份功劳。

  鲜为人知的是,陈祥道与名相王安石还有师生情谊。他高中进士时,同榜进士中有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后来,陈祥道随王雱去拜见王安石,遂成为王安石的门生。因王安石曾作《三经新义》,注释《诗经》《尚书》《周礼》,阐发其变法新政理论,陈祥道著述多受其影响。

  福州市党史和地方志专家库第一批入库专家张德团介绍,陈祥道、陈旸所著《礼书》《乐书》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礼乐文化文献之一。两部巨著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200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二陈”礼乐耀千秋

  日前,记者实地走访“二陈”故里——际上村。这个儒学文化古村,沉淀着许许多多厚实而凝重的人类文明遗存。

  走在进村公路上,两侧是隔溪对立的凤凰山与钟湖山,山上古木苍翠,景色旖旎。路边山崖有多处古代摩崖题刻,其中有陈祥道手书的“龙首岗”。在村口右面巨石上,“起傅岩”三个擘窠大字格外醒目。村民告诉记者,这是南宋状元张孝祥慕名造访凤凰山时,赞美“二陈”才华写下的。他还留下七律诗一首——《咏傅岩》,其中“高才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说来”,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故事来形容际上村和“二陈”。1985年,际上村宋代摩崖石刻群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脚下的梅邑陈氏祖祠内,陈祥道和陈旸塑像分列左右两侧,目视着巍峨凤凰山。祠堂墙上展示着两人生平及《礼书》《乐书》简介,抬头皆是“博士”“进士”牌匾。村干部介绍,“二陈”石像是前年增设的,史料记载“一门七进士、五子四登科”的故事,传颂的就是陈氏家族的佳话。

  祠堂不远处有一座古老的石板桥,相传当年这里倒伏着一根巨藤,充当乡民过溪涧的独木桥。少年陈旸经常在上面来回读书,一趟120步。他据此发明了“120字学习法”,即每天记牢120字,不贪多,也不打折,日积月累,终成“博士”。

  古石桥底下的河床石上,至今留有取石和人工开凿的洞穴残迹。这是宋时陈旸带领乡亲就地取材兴建水利工程的“贤良陂”,村里至今流传着陈旸穿官袍拜石开渠得水的美谈。此外,村里还有“十八学士先兆”、石雕翁仲群、开闽寺、昭显侯将军庙等文物古迹。

  近年来,闽清县依托“二陈”礼乐文化发源地等资源禀赋,打造礼乐文化“八个一”工程,挖掘“二陈”礼乐文化精髓,并探寻礼乐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之路,推动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今的际上村,成为农耕文化的缩影、地灵人杰的历史见证,即使已过近千年,闽清依然在传颂着“二陈”的功绩。他们种下的礼乐种子,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深入人心。(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