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端午话闽清

http://www.mqxww.com  2015-06-23 09:42:08   来源:福州晚报

  □民间信俗 ■吴必銮

  端午节在闽清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极为重视,并有许多传统习俗。

  粽子是中国人过端午节最常见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食品。闽清人也不例外。不过,闽清人对包粽子和送粽子却有不少讲究。

  从古至今,在闽清城镇乡村,每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闽清包的粽子有“米粽”、“馅粽”之分。“米粽”是用纯糯米包成的;“馅粽”有馅料,如“豆粽”(加红豆、三月豆等)、“花生粽”(加花生米)、“肉粽”(加猪瘦肉)等。闽清人吃“米粽”及“豆粽”、“花生粽”时,常醮点蜂蜜,清香扑鼻,甘甜沁脾。

  糯米是粽子的主原料。糯米的优劣直接决定粽子的质量和口感。自古以来,闽清人对包粽子用的糯米非常挑剔,要选用纯净、黏性度好的上等糯米。闽清俗称糯米为“术米”。闽清人包粽子常用的有“红壳术”、“长芒术”等优良糯稻品种。糯米优劣除了看品种外,还要看其栽培时间。同一品种,栽培时间越长,品质口感就越佳。所以,闽清人包粽子选用栽培时间长、黏性度好的中、晚稻糯米。

  闽清人包裹粽子是用箬叶、捆扎用棕叶。箬叶为箬竹叶,是阔叶箬竹的叶片,生长于广袤的丛山峻岭中,根系发达,连片生长。包粽子的箬叶要用当年生长的嫩叶,嫩绿清香,柔韧性好,不会开裂。闽清地处山区,在海拔三五百米以上的丘陵阴湿坡地常可见到连片生长的阔叶箬竹。过去在闽清农村,常会看到许多妇女、老人,甚至小孩,端午节前后,成群结队上山采摘新春刚长出的嫩箬叶。节前采摘的箬叶,即采即用,省时省力,所裹之粽竹香更浓郁,缺点是数量有限,叶片小,难包裹;节后采摘的箬叶,叶片大,数量多,采摘后扎成捆,放在通风处晾干成干箬叶,以备翌年端午节之需。闽清人捆扎粽子所用棕叶,就是农村常用制作棕衣的棕树叶子。棕树在闽清山区十分常见,各地多有栽培,棕叶随需随采。

  在闽清,包粽子在农历五月初二开始包裹,包裹好后放在加碱水的沸水中煮五六个小时即可。过去闽清人煮粽子所用之碱水,是用上年保存下来的新鲜干净的油茶籽壳或早稻秆烧成的草木灰水。后来,人们嫌其麻烦,以食碱代用。用箬叶包、碱水煮的粽子,色泽青绿金黄,竹香浓郁,粽子经久不馊。

  在闽清,赠送粽子是有讲究和忌讳的。闽清俗例,有丧事之家在忌年之内不能包粽子。每临端午节,这些有丧事之家的至亲要提早一天即五月初一包粽子,五月初二给这些失去亲人的家庭送去粽子,以示慰问和祝福。

  在闽清,每年端午节前夕,出嫁的女儿一定要带些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俗称“分节”。娘家回礼照例是粉干、涂红的荷叶包等物品;除非对方亲家是有丧事,不然绝不能送成串粽子作回礼。至于出嫁在城镇的女儿或在城镇的亲朋好友,他们没包粽子又喜欢吃粽子,怎么办?闽清俗例,把一个个剪断系其之棕叶丝成为单个的粽子后,作为回娘家女儿的回礼或馈赠其他亲朋好友。既照顾了人情,又回避了忌讳。如今,在闽清集镇市场上天天有售卖粽子,这些粽子都是单个的,看不到市场上有成串的粽子。这是闽清人避忌使然。

  端午插艾蒲也是闽清人古有的俗例。每年从五月初一开始,闽清家家户户除大扫除外,都会到野地割取艾草、菖蒲,用红纸把艾草、菖蒲捆成一小束一小束的,钉挂在厅堂、卧室、厨房甚至牛栏、猪栏等门框两边。艾叶、菖蒲气味芳香,能驱邪辟瘴。

  “饮用雄黄酒,终年百病少”。闽清人对此深信不疑,但只“用”不“饮”。过去闽清农家,家家户户自酿有黄酒,在端午节前制作“雄黄酒”,即从药店购买雄黄若干并研成粉末后浸泡在黄酒中即成。端午节这天,大人们便把浸泡好的“雄黄酒”喷洒在小孩子身上以及厅堂、房屋内外四周的地面、墙角等处,以驱辟鬼魅虫蛇。

  端午节小孩挂香囊也是过去闽清人的俗例。每逢端午节,闽清各家各户的大人们都会购买五色彩线编扎成香囊,下悬五色彩穗,内装一颗香丸(樟脑丸),用丝带系在小孩脖子上以驱邪。香囊色泽鲜艳,小巧玲珑,为儿童所喜爱。

  端午节赛龙舟是闽清人喜爱的盛事。闽清位于闽江中下游,横跨闽江两岸。闽江自古就是闽清人搏击风浪、展现体魄和才智的好战场。闽清沿江两岸的梅雄、大溪、北溪、安仁溪、大箬、溪口、渡口、梅埔、石湖和城关村都置有一两艘龙舟。农历四月底,闽清沿江各村龙舟纷纷下水,由各村神社或家族召集人进行训练。五月初一起,闽清沿江各村轮流做东道主,互相邀请开展龙舟友谊赛,还邀请邻近的闽侯县沿江的小箬、大目溪、白沙、黄塘、竹岐、甘蔗和古田县沿江的水口、湾口、莪洋等村庄龙舟队参加。新中国建立后,县体育部门把赛龙舟列入群众体育项目,经常举行龙舟赛,参赛单位除闽清县沿江各村外,还邀请闽侯县、古田县沿江乡村的龙舟队参加。端午节这天,人们云集到闽江岸畔看龙舟赛,观者如潮,好不热闹。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