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关注】寻觅闽清会馆筹建功臣刘贵才

//www.mqxww.com  2023-12-19 10:24:07  

闽清新闻网讯  坐落于福州台江区的闽清会馆,又称梅邑会馆,闽清人多简称其为“闽清馆”。老人们说,过去,闽清馆不仅是福州闽清商人、船工的家,也是闽清人去福州的家,更是闽清华侨来往南洋的驿站。只要找到闽清馆,就有借宿的地方;一时未卖出的山货土产,还可以临时寄存在闽清馆。

闽清会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经过修缮将于明年3月开放。为寻觅闽清会馆的筹建功臣刘贵才,笔者近年来历经了一番峰回路转的走访与考证。

闽清会馆变迁与现状

据《台江开埠史话》《人文苍霞》两本文史资料记载,闽清会馆位于台江区帮洲新闽街71号,坐东朝西,建于同治六年(1867年),占地约一亩,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250平方米,大门临街,为高大的青砖清水墙,内建有戏台、酒楼和三座品字形鼎立的三层楼房,一座大厅及后两侧边房、厨房等。大厅进深约10米,厅口一对青石龙柱。新中国成立后,为新闽小学使用(后迁走),建筑基本保持完好。另在新闽街4号和道头亭后两处房屋(曾为市纸板厂使用),也属于闽清会馆。闽清会馆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上记述的是原闽清会馆的情况。

现在,闽清会馆位于台江区三保街115-8号,曾是闽清县人民政府驻榕办所在地。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砖木结构。两侧外墙窗户采用“百叶窗”式,颇具西式建筑风格;正面窗户却是石制方框,配以铁柱栅栏,乃传统中式结构。外墙侧面镶嵌有台江区人民政府于1991年10月立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经了解知道,2005年6月,原闽清会馆所处旧街区改造需要拆迁,因其是文物保护单位,故将原建筑物迁至现址,建筑面积由原来约1250平方米缩小到现有的400多平方米。但原建筑物的主要构件、材料均以“标号重装”的方法移植重建,保持了原建筑的风格。如,正面一二米见方的墙基大石板、巨大的石制门框、大门上方镶嵌的“梅邑会馆”青石牌匾、左右小门上方的“护国”“佑民”青石牌匾,还有主体建筑的青砖、石料也大都使用原来的旧材料。大厅内的一对青石龙柱也是原物,非常精致。

青石龙柱上的奥秘

青石龙柱长3.2米,径0.67米,活灵活现的青龙盘柱翻腾,间以如花云朵,龙体龙须为镂空雕,雕刻玲珑剔透,是少见的镂空石雕艺术珍品。两根龙柱上还分别刻有“同治丁卯年”“虎邱黄公建”字样。从中可知“同治丁卯年”是1867年,也就是闽清会馆的建成时间。

既然龙柱上所刻“同治丁卯年”是“闽清会馆”的竣工时间,那么就从龙柱另一边题刻“虎邱黄公建”入手,探究“黄公建”指的是什么人。“虎邱”是指唐末肇基于闽清的黄敦后裔即闽清黄姓人的代名词(今人皆用“虎丘”,为尊重史实,仍按原文作“虎邱”写)。

首先,有人说,可否断读为“虎邱”“黄公”“建”。若是如此,旧时闽清可称“黄公”的就非黄乃裳莫属了。这也许就是有关资料称“1867年,闽清侨胞黄乃裳捐资建成闽清会馆”的原因吧。

可是,经查黄乃裳年表:1867年,黄乃裳年方17岁,还在埋头研修英文,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知识。从其当时的社会资历以及经济能力推而论之,龙柱上所指之人应该并非黄乃裳。而且在《闽清县志·人物传》“黄乃裳”条下也无此记录。也就是说,从年代上、资历上以及经济能力上,闽清会馆不可能是黄乃裳捐资建成的。

这样,龙柱题刻就应断读为“虎邱黄”“公建”。这样,理解为闽清黄姓人公众所建,应该较为合理。但是,将捐建者落款于龙柱上,按常理应该指的只是龙柱。闽清民间有传说,其时,闽清会馆由闽清大姓之一的刘姓人主持筹建。待到会馆即将落成之时,闽清的另一大姓黄姓人感到也要有所贡献,遂为会馆打造了一对造价昂贵、雕制精美的青石龙柱。如此而言,断读为“虎邱黄”“公建”,理解为龙柱为闽清黄姓人贡献的,是比较合理的了。

那么,如此建筑精美、壮观气派的闽清会馆又是谁来主持筹建?假设,如民间传说,是闽清刘姓人主持筹建,这具体又是什么人呢?又是一个谜。

民俗专家指点迷津

山重水复疑无路,笔者想到了一个人——闽清民俗专家刘积香老师。后来经电话咨询,积香老师告知一个意料之外的消息:在他小时候,乡间曾盛传六都坂西人刘贵才独建“闽清馆”的故事。他曾写成文章刊登于《梅城报》“梅邑传说”栏目。这个新信息使调查有了大致方向,笔者拟不日前往再访老人,了解详情。没想到次日,年届九旬的积香老师在专人的陪同下,特意送来“梅邑传说”复印件。复印件空白处积香老师还手写了不少说明细节的文字。如此一来,使得探访进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根据刘积香老师的材料整理如下:据传,建“闽清会馆”为六都坂西“贵才厝”主人刘贵才。清代,其因农商兼营而成巨富,乡人称其为“财王”。其时,闽清旅榕同乡会要建闽清会馆,募捐过程中遇到难处,有人推举他出面当筹建负责人。他看过募捐簿上认捐者寥寥无几,遂慨然撕掉募捐簿,说:“索性我姓刘的独建!”他秉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古训,不计数目,倾其家产用于建设会馆。壮观的会馆落成了,他也耗尽了家财。

《闽清县志》里找到线索

经刘积香先生的指点,情况虽然更趋明朗,但毕竟是传说。为征集佐证材料,笔者决定扩大调查面。考虑到时过150多年,当年的知情人已无从查找,遂决定从积香老师材料中提到的“贵才厝”线索入手,查找其后裔。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日,县政协工作人员传来消息:他找到一位“贵才厝”的第六代裔孙刘正优,并附上其手机号码。经联系,确实无疑,唯其年轻,对祖上的情况不甚了解。但小刘又提供了正在筹措“贵才厝”修缮事宜的长辈刘扬轲的联系方法。这件事得到刘扬轲先生的积极响应。与之几次接触后,刘先生收集了族谱、墓志以及口碑资料邮来。同时,刘先生还告诉一个新信息:据前辈口口相传,关于贵才公建会馆的事,《闽清县志》曾有记载。只是刘先生他自己也未见到原文。

听到此言,笔者十分困惑。因为之前为查找闽清会馆资料,曾翻阅民国版《闽清县志》的“建筑志”“名胜志”,1993年版《闽清县志》的“古近代建筑”等章节,均未见这方面的记载。但既有传言,应非空穴来风。遂扩大查找范围至“商业”“交通”甚至“城市建设”,仍未见踪影。

既然“建筑物”方面无果,遂改变方向,拟从“人物”方面查找。但是,民国版《闽清县志》“人物传”未设“目录”,不能检索;且又分成列传、儒林传等12种传体,录入人物近千人;仅容量就有158页,十三四万字。茫茫“人海”,逐页梳理,终于在“独行传”里找到专条记载:“刘鉴贤,字贵才,邑武举人。性骨鲠,有才干。乡有义举,必乐为之倡。闽清会馆久未落成,鉴贤董其事,出纳不苟,人皆服其公正,建筑乃获完竣,规模蔚然可观。”继而,又在“选举志”中找到有关“刘鉴贤,字贵才”清武举的记载。

功臣刘贵才浮出水面

千回百转,终有呼应。遂综合上述多方材料,整理成如下文字:

刘贵才,又名鉴贤,号选亭。闽清县六都坂西村人(现坂东镇坂西村),生于19世纪20年代(具体出生年月失记)。其自幼习武,善用重120斤大提刀,武艺超群,清道光武举,例授云骑尉晋赠修职郎,赠武义校尉。

贵才家境殷实,置有大量田产,田租收入颇丰,在福州等地开有米行等商行,成为六都洋大富人家。清道光年间,贵才在坂西村起建大厝,占地面积三四亩,土木结构,雅称“才园”,俗称“贵才厝”。曾以“一时辰扶三十六扇”(2小时内将预制的正座全部36面木构主体框架竖立安装完毕)传为美谈。贵才厝正座建造高大壮观,木雕精美。

刘贵才身体力行“存忠孝心,行仁义事”祖训。时值闽清在福州的商行、船帮筹建闽清会馆,贵才是捐资力倡者之一。但动建后,因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工程难以为继,迟迟未能竣工。后有人请求刘贵才出面主持,意欲再次募资,将会馆续建完成。也正在为闽清会馆建设问题着急的贵才听后,果断表示:不必再去募捐了,让我来做吧!遂当仁不让地接手会馆基建事宜,亲自主持闽清会馆后期建设,并毅然停止老家在建的贵才厝工程,倾其私人资金捐献于闽清会馆后续建设。中西合璧、建筑精美的闽清会馆终于同治丁卯年(1867年)建成竣工。但也因此造成贵才厝横厝无力起建,回照、上座厨房未能隔间,楼上无法铺设楼板等问题。

一户在六都洋有名的大富人家,资财拮据至如此程度,可见其捐献会馆建设的资金数目之多。会馆落成之日,公众特制一块牌匾悬挂馆内,上书“至公无私”四字,以表彰贵才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刘贵才逝于清光绪戊戌年(1898年),享寿70多岁。

斯人虽已逝,“至公无私”的牌匾也在岁月中遗失,但千古梅乘的专条记载已为其镌刻下光荣事迹,那熠熠生辉的故事正在默默激励着后来人继承和发扬其公而忘私、乐善好施的高贵品德。当然,被海内外闽清人视为“福州家”的闽清会馆主持筹建人——刘贵才,也从此揭开神秘面纱,与世人亲切见面。(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