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一百载 农业巨变焕新颜

http://www.mqxww.com  2021-07-01 10:19:49   来源:闽清新闻网

  闽清新闻网讯 100年春华秋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闽清人民弘扬“梅花精神”,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紧抓历史发展机遇,深入推进大农业发展战略,从“包产到户”解决温饱,到真正让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巨大福祉。

  土改运动使闽清人民翻身做主人

  几千年来,中国农村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分配极不合理。1949年,在闽清农村,仅占总人口11%的地主、富农,却占据了全县耕地面积的60%以上;而占总人口64%的贫苦农民,却占不到17%的耕地。1949年8月,闽清全境得到解放,次年2月,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根据中央制定的减租减息条例,中共闽清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首先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制定了《闽清县减租减息暂行条例(草案)》。1950年3月,减租减息在全县农村掀起了高潮。

  1950年8月,为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县开展了规模壮阔的土地改革运动。该运动使闽清的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废除了。几千年来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得以实现。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完全松了绑,加上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力度不断增大,农业耕作省工省力,农业得到飞跃发展。2006年国家宣布免征农业税,还持续出台惠农政策:对化肥、农药、种子进行补贴;种粮大户还能得到可观的奖励。这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农村一派生机勃勃。

  现今,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脏乱差到美丽乡村,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截止2020年,农业产值由新中国刚成立时的928.25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59亿元,产值翻了635倍。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7万多元。

  百年建设使闽清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闽清“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山区资源县、传统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26.41万亩,农业人口26万人,农村劳力12万人。近年来全县粮食生产持续向好,每年都建设2—5个高产示范区,不断提升我县粮食优质化和单产。畜禽、水产养殖业平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推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截止2020年底,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38个、绿色食品证书13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省级名牌农产品、省级著名商标7个。培育了一大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全县共有农民合作社46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5家、市级示范社30家。家庭农场297家,其中省级示范场9家、市级示范场12家。农业龙头企业75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20家。其中,福建杉村集团在我县打造全国最大的禽蛋生产基地,下属同一牧业、梅林牧业2家禽蛋企业存栏蛋鸡160万羽,可向市场日供应约70吨鲜鸡蛋。闽清橄榄以21.56亿的价值获评“全国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品牌”,距今300多年的橄榄母树荣获“福建橄榄王”称号。梅溪镇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荣誉称号。

  此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闽清县持续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通过推行“187”帮扶模式,按照“一村一策”,梳理落实村集体增收项目340个。2018年全县75个“空壳村”如期摘帽。2019年全县271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高于5万元,提前完成全面消除薄弱村任务。2020年,27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已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65个村达到20万元以上。

  加快构建“633N”特色农业使闽清农人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闽清县紧紧围绕省定农产品主产区定位,加快构建“633N”特色农业体系——打造六个万亩、三大产业与三个中心、“五小”特色农业,做好“农业+”文章,助力闽清农人走上致富路。

  “六个万亩”规模化农业打响闽清品牌。近年来,闽清县在传统种植基础上不断升级嫁接技术,并在橄榄种植集中区实行水肥一体化灌溉,种出的橄榄品质更佳;二产上,探索深加工,将橄榄提取物制成橄榄露、橄榄汁等饮品,做强产业链;三产上,种植户的组织经营架构不断升级,成功举办四届“中国·福州(闽清)橄榄节”,打响闽清橄榄品牌。一系列举措让闽清橄榄成为“致富果”——橄榄种植户年均收入20多万元,最高收入可达500万元。

  不仅是规模化发展橄榄产业,在下祝,茶叶种植规模达14000亩,年产值超1亿元;在塔庄镇,多品种的芋头种植面积约万亩,当地还利用海拔差实现“时间差”经营,助农增收……

  “立足自然条件,我们重点打造‘万亩水稻、万亩橄榄、万亩油茶、万亩芋头、万亩茶叶、万亩柑橘’六个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敏健表示,接下来将以橄榄产业作为“标杆”,总结经验推广,实现各类特色农产品“三产融合”,打响闽清农产品品牌。

  “三大产业园”“三大中心”让农村产业发展更专业。在今年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闽清县数字乡村产业服务平台备受到访嘉宾地关注。该平台有机融合了梅好闽清政策咨讯、盒物-梅好闽清电商、智慧农业服务三大平台,结合线下三农服务超市载体(三农服务超市为我省首家县域三农服务综合体和县域乡村振兴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全方位为县域三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涉及的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招商对接、土地流转、政策辅导、线上庄稼医院、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农产品电商推荐等全套O2O服务功能,实现产业、资源、要素、人才、品牌整合,打造“乡村振兴政策资讯+新闻资讯+智慧农服+电商”新模式,构建闽清县数字乡村产业服务矩阵。闽清正朝着“让乡村产业发展更专业化”的目标,加快培育禽蛋、橄榄、茉莉花“三大产业园”,以及三农服务超市、橄榄交易中心、苗木花卉交易中心“三大中心”,助推农业农村加快现代化步伐。

  “五小”特色农业,遍地开花备受青睐。在云龙乡,不少农户都种植了三亩西红柿,当地出产的西红柿果实饱满、水分多、甜度高,名声在外,每逢收获季便供不应求;在上莲乡,当地引进“五彩米”,带动80多户农户种植,规模达300多亩,平均每户年收入3万元;在东桥镇黄土岭村,村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林地种植仿生态铁皮石斛,面积从50多亩发展到1000多亩,产值6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116人加入林下经济种植铁皮石斛,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经过百年建设,闽清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造地域特色品牌,依托农业节庆活动,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把“梅好闽清”打造成为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加快创新驱动,继续围绕省定农产品主产区定位,多措并举做好“农业+”文章;着重培育农村产业新业态,深度融合,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闽清)工作站为“引擎”,加快人才培育,用宽松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吸引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促进乡村让人们更向往。”陈敏健表示。(记者  毛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