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洋印象

http://www.mqxww.com  2017-11-06 09:58:37   来源:梅城报

  这是一个被遗忘在旧时光里的古村落,一座座古建筑沧桑斑驳,一条条窄巷悠远静谧,一畦畦庄稼呈现出丰收的颜色,偶尔几声鸡鸣犬吠,青山环抱下白云缭绕,俨然一派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风光,让人不知身在何世、身在何处。这个处处透着古朴气息,带给人一种久违宁静的古村落就是闽清县梅溪镇樟洋村。

  樟洋村位于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境内,全村面积17.14平方公里,人口1300人。村所在地是一个椭圆形的1.5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山上树木茂密,山下耕地农田,民宅农舍错落有致。樟洋村至少有900多年的历史,村中保存的古建筑、古驿道、状元题刻、祠堂、宫庙、等人文构成,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们穿越时光的记忆,一起来樟洋开启一段寻古探幽的旅程吧!

  一方静谧田园

  这个时节来到樟洋,最让人感到享受的肯定是嗅觉。家家门前桂花香,清风袭来,沁人心脾,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吸几口,好留住这清香怡人的味道。

  视觉也及其舒适。村前屋后的田垄里,点缀着品种不同的青绿:有大叶子的槟榔芋,长长高高的茭白,相互缠绕的红薯叶藤蔓,还有碧绿青翠的小菜秧,高低错落着,层次跳跃着。田间有两位老人在忙绿着,老奶奶头戴斗笠,老爷爷手持锄头,看不清他们的神情,却能从他们不紧不慢的动作中感受到一份悠然自得。乡村小路的两边,谁家菜园的葫芦瓜熟蒂落掉到了地上,引来了几只鸡打起了“坏主意”;谁家门前的百香果爬满了木架,惹得村里的小娃娃垂涎欲滴;偌大的空地上,不知谁家晒的红薯丝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亮光……

  听觉更是难忘。有古村落的地方,就有溪水。听村里老人说,流经村子的小溪叫清溪,清溪水发源于四周山上泉点汇合处,从两座古建筑洋头厝、文昌宫汇集的两股支流分别在村所在地由东流向西,形成独特的“水流西”景观。清溪经田间水渠静静地流淌着,轻唱着,似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乐章。

  在这秋日的下午,在这静谧的田园里,只要用心感受这一切,任是谁的心情也会变得晴朗起来,柔柔的暖暖的,带着一丝甜意,像开出了花朵。

  古厝里寻迹旧时光

  穿过桂花飘香的小巷,踏上光滑错落的石阶,我们看到了一座座古朴幽静的古厝。透过斑驳脱落的墙体,我们仿佛可以听见时间的声音,向行人诉说着悠久的往事和曾经有过的辉煌。

  村民林女士介绍说,村里70%的房屋都是明清古建筑,以清代的居多,其建筑的结构、精巧度和规模可与中国最大的古民居宏琳厝相提并论。它们或排排相列,或单门独户,或错落而建,土胚墙体、黑色屋顶、燕尾翘脊,风格独特,韵味十足。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炉边厝了。

  村里人把炉边厝称为“炉边寨”,它既是厝又是寨,是合院围屋与堡寨结构相结合的建筑。炉边厝占地9000多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寨,目前上下厝都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

  上厝建于清道光年间,三进院落格局,占地3750平方米,房屋163间。由前座、正座、横厝构成。第一进前座,前座大门中作三重门,扇门厚达10厘米,民间谓之“三保险”。第二进前为天井,左右书院各2间,正座外侧左右各建横厝一排。梁架、斗拱、窗棂、柱础、以及供案、围屏均作精细雕刻;特别是墙上的泥塑彩绘更是异彩纷呈,所作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厝内设有走马弄,可贯穿全寨,利于流动御敌。墙四周设有100多个铳眼,斜置向下,交叉状,可多方位多角度阻击来敌。

  下厝建于清乾隆年间,由门埕、正座、横厝构成。门埕前作矮墙,左右两侧植一对旗杆碣;正座门墙正中为虎头门,左右房屋各3间,主座前方出游廊,穿斗式木构架,燕尾正脊悬山屋顶。另外,回廊、屋架、斗拱、雀替、窗棂、柱础等雕刻着四时果蔬及海蛏、毛蟹等水产物,形象极为逼真,这类雕刻在闽清古民居中十分罕见。

  至今,厝里大多数人家或外出工作,或另搬新居,人去屋空,徒增几分破败和沧桑。特别是炉边上厝,因年久失修,屋梁门窗大都损坏。记者来到上厝时,上厝正在进行整修。几位师傅在忙着锯木头,现场有些狼藉。虽然无法深入进去一探究竟,但整体看来还是古色古香,颇有文化气息的。据说,中央电视台“望春风”剧组2006年曾在炉边厝拍摄过电视剧,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上映,但这丝毫不影响古厝在村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南宋状元郑性之

  樟洋村因出状元郑性之,也称“状元村”。但郑性之并不是樟洋人,而是石郑村人。古时樟洋、石郑一带统称清溪,清溪人素有耕读传家传统,注重读书育人,并以樟洋村文昌宫为办学场所,从中考取的进士、文魁、武魁、举人、秀才人数众多,南宋状元郑性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郑性之,宋乾道八年(1172)生,少年家贫,勤于读书,曾从师于朱熹门下,于宋宁宗嘉定元年高中状元。官至吏部侍郎、左谏议大夫、端平三年(1236)拜参知政事(副相)。登第后迁福州吉庇巷。郑性之以敢谏直言名重朝野,官至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以观文殿学士身份致仕。

  在樟洋村与郑性之有关的遗迹很多。村东南面的后山岭,有一条以石块铺就的古驿道,在山腰驿道旁兀立着一块巨石,石上镌刻着郑性之题写的“万松岭”三个大字,纵式三行排列,字高82厘米,宽60厘米,左右刻旁款“清溪郑,性之书”六个字。字体结构严谨端庄,笔力遒劲苍老,犹如师承晚唐大书法家颜真卿,现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村东的白壁崖,有郑性之题刻的“白岩”二字。“白”字径50厘米见方,“岩”字高75厘米,宽65厘米,左右旁款“清溪郑,性之书”六个字,并记“绍定六年三月刻”小字。字方而不呆板,古拙而凝重。

  据说位于村西的千竹岩的山崖上,也有郑性之的题刻“千竹岩”。由于上山路荒废多年,现在已难以寻找。村北也有郑性之题刻“石笋”,可惜在1970年修北溪—樟洋公路时被毁。

  让古村落“活”起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古诗里描绘的乡村画面,也是今人情牵梦系的古村落图景。穿越千百年,这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乡村田园,至今仍然令人心生向往。之所以令人念念不忘,因为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心灵深处乡愁的寄托。

  樟洋村包村领导、党委委员张晶告诉记者,樟洋村很多古建筑经过了几百年的岁月洗礼,日渐沧桑破败,如果不加以保护,将会被时间所掩埋。

  “今年县里将樟洋村列入2017年“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幸福家园”市级示范村建设,共下拨资金8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加固修缮明清古民居和万松岭古驿道等,目前除了炉边厝等古建筑还在修复之中,其它已经基本完成。”张晶说,她希望通过建设美丽乡村,留住乡村记忆,留住乡情乡愁。

  张晶介绍说,现在村里越来越重视古村落的保护了,建筑物屋面、围墙、外立面装修等是按照历史环境要素进行修复的,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寸,采用传统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整修,改造了供排水管道,配套了污水处理设施,还配置了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水池和防灾避险设施。

  “村里打算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对古建筑的修缮、改造、提升,及时保护好古建筑历史风貌,着力提高樟洋村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张晶说,下一步,樟洋村将秉承“农村+旅游”的发展理念,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古建筑,了解耕读文化,体验田园风光。她还准备鼓励村民开展各种旅游经营业务,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同时也是为了让古村落“活”起来,让古村落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永续利用。 (吴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