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艺代代传:池园镇举办梅瓷文化节

http://www.mqxww.com  2017-06-12 20:16:58   来源:闽清新闻网


91岁的郑其衍老人还能熟练的在碗坯上画釉下彩


85岁的老人詹飞虎可以几乎不用看手上的活,仅凭手感完成修坯工序


64岁的黄秀兰从15岁入行,对老手艺依然情有独钟


“池园碗”作为文艺表演登上过福州十邑春晚的舞台

  闽清新闻网讯 把练好的泥放在垱头上一摔,拉动陶车转盘,手均匀地用力把泥拉成需要的形状,一个瓷器的坯转眼就在老人的手里完成了。6月10日,恰逢农历五月十六日,每年农历这一天闽清县池园镇梅瓷纪念馆里都会举办梅瓷文化节,一群制瓷老艺人总会在展示其陶瓷手工制作技艺。

  “陶泥要预先练制,目的是排除土中的空气,避免在窑中高温煅烧时裂坯。”85岁的老艺人詹飞虎说。他自己从13岁学习制瓷,至今已经有70多年的经历了。手工陶瓷制作工序复杂,从瓷土开挖、配方加工到瓷器煅烧出窑有几十道工序,全靠师徒传承。2015年9月,为了保护和传承陶瓷手工制作技艺,池园镇成立了保护协会。

  历史上池园镇瓷土(高岭土)矿藏丰富且品质优良,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可为陶瓷业提供充足的燃料。而且,镇内小溪流众多,落差大,便于造水碓来粉碎、加工瓷土,水量丰沛的芝溪穿流于村镇间,可以行走小船将陶瓷产品通过水路销往闽清县城以及福州、南平等地。据池园陶瓷手工制作技艺保护协会会长刘义煌介绍,从明朝正德年间,池园先民靠山筑窑首开瓷业,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天启年间,广东潮州大埔县陶瓷艺人阮思潮带来了潮州的制瓷技艺,在池园丽头山创业,瓷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丽头山一带窑厂林立,是闽清瓷业的生产中心。产品有碗、瓮、杯、碟、茶具等百余种,曾大批量生产过口径达250毫米的碗类产品,工艺独树一帜。

  在池园,位于丽山村王公宫的梅瓷纪念馆,里面保留了传统工艺用具,还聚集了数十位制瓷老艺人。可是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懂得陶瓷传统工艺的,目前人数不多,而且年龄都在六七十岁以上。

  刘义煌介绍,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工艺,梅瓷纪念馆已成为池园镇丽山小学、井后中心小学等学校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实践基地,也是闽清县青少年陶瓷手工艺校外培训基地。协会正在筹备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小型抽屉窑,用来烧制手工陶瓷产品。(文/图 吴广钟  新闽清综合省、市非遗汇总图、县社科联 )


  闽清县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