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qxww.com 2025-02-03 17:12:44
闽清新闻网讯 潘亭村,隐于福州市闽清县西北部的一个山坳里,是一个充满水意的地方。
潘亭之潘始于水。相传很久以前,潘亭是一片河湿地。千百年来,河水的冲刷,挟泥沉沙,聚沙成塔,淤积成这么一块长满芳草的小块陆地。据说,清康熙年间潘姓始祖捷足先登,结庐定居,兴修水利,开荒种田,繁衍生息。因其地形固似一座椭圆亭形状,加上潘姓,遂取名“潘亭”两字,寓意“福地满潘,水中之亭”,体现古代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有人说,潘亭是一个山区水村,天然润泽,在这里水是如此的丰盈充沛,甚至连村名都溢出水来。
一条芝溪将潘亭分成南岸和北岸。小车沿着125县道行驶潘亭村南岸口,进入北岸主村,必须过桥。映入眼帘的是“潘亭桥”三个大字,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桥面人来车往,擦肩而过,桥下流水清澈,鱼儿翔底。
站在北岸高处,纵目远望,村庄背山而建,临溪而居。村前村后,两条水渠交叉纵横,与路边田间小沟小溪相连,清流滚滚,滋润着这一片片一丘丘青青的瓜果蔬菜,碧绿的瓜菜、青黄的大白菜、细细长长的菜豆,正从叶子中探头探脑,轻舞绿袖。山脚边的池塘里,小草萋萋,不时传出鸭鸣声,还有那鱼跃龙门。一沟沟一汪汪清水,编织成一张张流动的水网,散落在田间地角,正被农人们揽入怀抱,辛勤耕作,结出硕果。
步入村西头,一条小溪静静地从山涧流出,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湄溪。溪上建有一座水泥桥,桥上长着一丛青竹,微风轻拂,摇头晃脑。岸边蹲着几个农妇搓洗衣物,不时撩拨起阵阵水声。湄溪是村里几条小溪中的主溪,发挥作用最大,村民受益也最多。它发源于十公里外的秧尺尾自然村湄洋山麓深山里。在这片七八平方公里的茫茫林海之中,山崖陡壁,沟壑纵横,一年四季山水朦胧,云润雾泽,绿色葱茏。山体中能冒出股股泉涌,奔泻流淌,高山流水,浑然天成,最终归集湄溪流域。
湄溪的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潘亭电站的兴建。那时,潘亭是一个无电村,每逢夜晚,山坳里一片漆黑。聪慧的潘亭人请来县里水电技术员勘察论证,决定在湄溪中段,拦溪筑坝,建设一条渠道,兴建一座水电站。发电后,家家户户灯光明亮,从根本上解决山里农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也鼓起了集体的腰包。多少年过去了,至今电站仍在正常运行,是村集体的主要收入。而且发电后的水源,可以通过路边沟渠,灌溉农田,一水两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后来,人们又在湄溪上游的东洋坑建设一座水库,并且打通涵洞,铺设千米压力水管,引水湄洋山下,兴建一级、二级两座湄洋电站。二级发电后的湄水,流淌于一条长长的山涧,镇里借机建成一座自来水厂。可以说,水是潘亭人的灵魂。潘亭村的变化,村民幸福生活指数,与水息息相关。既然,水赋予潘亭人的灵动之美,潘亭人也以实际行动保山护水。
潘亭村把湄洋山麓一带定为村级林区,界定山地范围,保山护林。并且发布公告,制定封山育林公约。不管什么人,不得擅自乱砍滥伐林木,一经发现,按章处理,决不宽纵,提高了执行力度。正是一代代潘亭人将规矩付诸行动,自我遵守,自我约束,规矩才有活力,一直延续至今。让林区幸免于难,安然无恙,才有如今的山清水秀,绿意升腾。
行走于林间小道,第一眼看到的是马尾松、云杉等诸多林木,高大粗壮,满眼着绿,挺拔秀美,山涧峡谷不时有山泉喷涌,水花怒放。如今的湄洋山林区,得益于丰盈的水资源,树林越长越高,植被越来越好,涵养水源也就越来越多。它就像茫茫大山里升起的一道绿色屏障,保护着潘亭的青山绿水,滋润着人们和大地万物。
时节不居,万物有序。靠山保山,靠水护水,山水结合治理,潘亭村走出一条不平凡之路,回报的是好山好水好地方。
如今,流连于风景如画的湄溪河岸,美景一览无余,流水清清,干净的坡岸、白色石柱的护栏、纷红骇绿的花木、赏心悦目的亲水台,护佑着这一泓溪水,波光粼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陈其彬
特别声明:因篇幅有限,本篇文章略有删减。
(记者 徐鋆桑 张林俊)
- 闽清这一年 | 东桥镇:步履铿锵行致远 赓续奋斗谱新篇(2025-02-03 17:10:10)
- 闽清这一年 | 塔庄镇:乡村工作“沉下心” 振兴蓝图“画到底”(2025-02-01 19:13:37)
- 闽清这一年 | 坂东镇:凝心聚力促发展 务实笃行谱新篇(2025-02-01 19:11:36)
- 这样放炮,汽车被炸翻!远离→(2025-02-01 19:08:40)
- 塔庄镇举行新春座谈会暨奖教奖学、商会换届大会(2025-02-01 19:07:48)
- 我在岗位过福年 | 守万家灯火 护万家团圆(2025-02-01 19: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