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来福往·游闽清丨梅城印记:小街区见证梅邑变迁史

//www.mqxww.com  2024-04-25 17:28:37  

  闽清新闻网讯  五一去哪儿玩——来闽清!福来福往,保持热爱,奔赴山海,逛古厝、赏美景、泡温泉、品美食,五一游闽清,来一场清新“福”游!

  本期我们推荐的景点是闽清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将生活暂搬户外,自然触手可及,沉浸式享受轻松时光。湖光在前,山色在后,肆意感受阳光与微风,找一个最契合的放空方式,在短暂逃离忙碌城市的同时,享受初夏的浪漫和恰到好处的自由!

福来福往·游闽清丨梅城印记:小街区见证梅邑变迁史

  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闽清县梅城镇,有福州地区首位状元许将的故居、供奉陈靖姑的毓麟宫、各族宗祠等20余处古建筑。

  整条街区仍然保持旧时街巷格局,充分展现闽清以“山、水、城”为主导的传统城市空间布局,被誉为闽清县的“三坊七巷”。

  民国时期保留至今的“五街九巷、四市一铺”城市格局,兼具传统夯土木构与近代华侨南洋风格的安民巷、城墘路,修缮后的“梅城印记”成了旅人灵魂休憩的港湾。

  恰如一把古老的钥匙,开启了我们通往闽清历史的大门。踏上浮桥头街,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回声在耳边轻轻诉说。

  街角的联排老宅,窗棂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卵石花基、夯土木构”带你重回明清岁月里旧时梅城人海的喧嚣。“外廊、拱券、灰缝”独属于民国时期的记忆,藏在每一块青石板里过往的故事。

  阳光斜洒,斑驳的光影在街面上跳跃,仿佛时光的舞步在轻轻跳跃。在这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份古朴与宁静。

  小小的街区见证了闽清县城的发展变迁,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印记,也记录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变迁。这里,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沉淀着古朴淳厚,源远流长的状元文化、礼乐文化。

  古城墙遗迹、县署旧址、水门、安民巷、许氏贤祠、吴氏祠堂、毓麟宫、浮头桥街、真源堂、牧师楼等均为重点建筑。

  浮桥头街位于闽清县梅城镇核心区域内,全长249.9米,占地405亩,是清朝乾隆年间闽清县城的主要构成。

  清代,发展为“四铺”(县前铺、中街铺、县后铺、玉山铺)、“五街”(迎恩街、学前街、十字街、西门街、浮桥头街)和“九巷”(状元巷、里仁巷、后坪巷、后葛埕巷、际留仓巷、南宅巷、湖园衕巷、浮桥头巷、下社里巷)。

  民国时期,街巷规模与清代基本相同,惟街巷有融合,铺名已不保留,部分名称更改。即“六街”(横街、十字街、中街、半街、西门街、浮头街),其中“浮头街”即“浮桥头街”的简称,中街又称直街;“五巷”(醴泉巷、马房巷、安民巷、湖园巷、山崎顶)。

  浮头街,原名“浮桥头街”。因街之北向有一浮桥跨过梅溪,通往榕院,故而得名。“浮桥头街”叫起来拗口,遂被简称为“浮头街”。浮桥头街西接马房巷,东连安民巷。该街主要有吴氏祖厝和吴氏宗祠,其中吴氏祖厝有建筑精致的横厝花厅,人称“将军厅”。此地还有陈、刘、温、谢、卢、张等姓氏居民。有供奉陈靖姑的毓麟宫,其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后多次重建或重修。

  马房巷,北至北门边与浮桥头街西头相接,南通半街。因旧时为马厩所在地而得名,后为居民住户区。

  半街,呈南北走向。因北端临溪,无街道相连,故名半街。南端接直街之西头,与直街互为垂直,北端通往马房巷。街长数十米,宽二三米。主要是居民住户区。

  安民巷,一头起于浮桥头街,另一头终于北横街县署前。该巷主要建筑有“许氏贤祠”。

  山崎顶,又称山墘顶。是老城区的制高点,即小山之顶,故名之。此地居民住户有郑、朱等姓氏,还有重修于清乾隆年间的师公庙,有建于民国初年的基督教堂真源堂和天主教堂城关堂,城关堂曾附设“庆光小学”。

  醴泉巷,起于直街南侧,终于南横街。该巷有古井泉水清冽,是旧城区酿酒集中地,故名醴泉巷。后谐音改为“体泉巷”。该巷民国时期办有“行悯医馆”。

  湖园巷,起于直街南侧,终于池亭坪。池亭坪有池一口,人美称“池”为“湖”,故有该巷名。此地为居民区。(记者 吴玉晶 郑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