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宋代礼乐文化陈祥道、陈旸兄弟

http://www.mqxww.com  2015-05-27 15:40:28   来源:闽清陈祥道、陈旸研究会

  宋代太常博士、著名理学家

  陈祥道生平简介

  陈祥道,字佑之(《宋史》作“用之”),北宋庆历四年(1044)生于闽清宣政里漈上(今云龙乡际上村),少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历官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太常博士。陈祥道认为“治国以礼为本”,从年轻时起注意收集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发愤二十年”,于元佑四年(1089)写成《礼书》150卷和《仪礼注解》32卷,得到朝廷重臣很高评价。哲宗皇帝接受大臣们的建议,特拨纸笔,并派宫内楷书高手3人、画工1人帮助缮写。陈祥道因此升为秘书省正字兼馆阁校勘。陈祥道对历代礼制沿革和典故十分熟悉,朝廷有关重大仪礼多向他咨询。陈祥道学识渊博,勤于思考,除撰写《礼书》、《仪礼注解》外,还著有《周礼纂图》20卷、《考工解》、《礼记讲义》24卷、《论语全解》10卷。陈祥道与王安石之子王雱系同榜进士,与王安石又有师生情谊。王安石曾作《三经新义》,注释《诗经》、《尚书》、《周礼》,阐发其变法新政理论。陈祥道著述多受其影响。北宋神宗、哲宗时期朝廷党争十分激烈,政局变动频繁,王安石两次罢相,加上父亲变故,陈祥道受牵连,曾相当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仕途坎坷曲折。在他临终前不到十天,朝廷特赏他为宣义郎,赐绯衣。绍圣二年(1095)陈祥道去世,享年52岁,奉旨葬于十七都鹤炉下溪坪(今白樟镇下炉村)。去世后,陈祥道入祀三山郡学先贤堂和本邑乡贤祠。清嘉庆年间知县在文庙后建二陈先生祠,祭祀陈祥道、陈旸兄弟俩。

  《礼书》简介

  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礼,包含了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是封建社会秩序的基础。陈祥道《礼书》就是阐述我国上古夏商周三代之礼制,介绍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如“王及诸侯城郭之制”,“王诸侯大夫士寝庙制”,“朝觐之礼”,“诸侯朝天子送逆之节”,冠礼,婚礼,丧礼及丧期,各种祭祀之礼,卜筮之礼,射礼,衅礼,族燕之礼,视学养老之礼,养孤之礼,乡饮酒之礼等等,以及仪礼中的音乐(包括乐律和乐器)、服饰、车马、仪仗、礼器和祭品,等等。该书附有示图781幅,先图后文,依据前人著述引用儒家经典对上古礼制进行考核订正,内容完备,条理清楚,纠偏补缺,多有独到之处。书中受王安石《三经新义》思想影响较多,但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该书仍为学者所推崇,是我国古代礼制的集大成者之一。唐代及北宋学者研究上古礼制的著述多佚失,该书独能完整保存下来,成为礼学的重要文献之一,与司马光《书仪》、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研究水平,对后世学者研究礼学发展,了解上古时代礼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礼书》在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为了加强古籍保护,国家文化部组织专家对先秦以来浩如烟海的古籍进行反复审议、遴选、论证,于2008年元月公布了2383部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礼书》列于其中。

  宋代礼部侍郎、著名音乐理论家

  陈旸生平简介

  (纪念堂陈暘塑像)

  陈旸,字晋之,北宋熙宁元年(1068)生于闽清宣政里漈上(今云龙际上村)。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圣元年(1094)陈旸以布衣身份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进士。两宋三百多年间仅41名“以大科名世”,其中仅有7人布衣出身,多数是中进士后多年再中制科。中进士后,陈旸被授顺昌军节度使推官,二年后升枢密院编修。宋徽宗即位后,陈旸进献《迓衡集》,得到赏识,升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崇宁二年(1103)时任礼部员外郎的陈旸著成《乐书》二百卷,朝廷上下给予很高评价,升为太常丞。历官驾部员外郎、讲议司参详礼乐官、鸿胪太常寺少卿、右文殿修撰、礼部侍郎、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政和二年(1112)陈旸因“言盐铁利”被罢官,但不久又复职。除《乐书》外,陈旸还著有《礼记解义》十卷、《孟子解义》十四卷、《北郊礼典》三十卷。南宋建炎二年(1128)陈旸去世,享年61岁,奉旨葬于本县十五都普贤寺山门外 (今白中镇普贤村)。

  陈旸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治学严谨,一部《乐书》名垂青史。去世后入祀本县乡贤祠。清嘉庆年间闽清知县在文庙后建二陈先生祠,祭祀陈祥道、陈旸兄弟俩。近二十年来,陈旸《乐书》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渐为人所识,公认为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2005年元旦,北京天坛公园神乐署修葺一新后开放,显佑殿内立有八位中国古代音乐名人雕塑,陈旸身着礼服头戴礼帽秉笔凝思端坐于案前的塑像列于其中。观其一生,正如《旸公墓道碑文》所云:“古立德立功立言之士,其精神足以彪炳宇宙,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