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看闽清】 闽清纵深推进“三大一强”发展战略

http://www.mqxww.com  2018-12-04 08:47:24   来源:闽清新闻网

闽清新闻网当下,推进高质量赶超跨越已经成为时代旋律。新华社经济分析师最近走进闽清,围绕“建设新闽清、融入福州半小时经济圈”进行深入调研。近年来,这个距离福州市区50 公里的省会卫星城强化顶层设计,从县域发展瓶颈和自身资源禀赋出发,深入实施大城关、大园区、大农业、强旅游的“三大一强”发展战略,致力在新福建建设蓝图中擘画因地制宜的“闽清篇章”。

大城关:做好新旧两城“加减法”

在离省会福州不到半小时车程的闽清梅溪新城处,游泳馆、科技馆、住宅楼等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由梅城、梅溪、云龙组成的闽清大城关,规划约 28 平方公里,梅溪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城乡带动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低,城关的承载力不足,公共服务配套不到位,城市功能不完善。建筑外立面刷得很漂亮,但背街小巷脏乱差;人均居住面积大,但居住环境很差。2017 年 2 月,县委书记许用贵在县委工作会议上阐述了建设大城关的初衷。

如何打造大城关?考虑到交通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资源,闽清确定打造省会中心城市西翼生态宜居新城的目标。按照“中心集聚、组团拓展、区域协调”的思路和“东拓南进、沿溪向江”的格局,闽清启动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工作,实现新旧两城“双轮驱动”,白金工业新城、东桥产业新城“两翼齐飞”。

许用贵说,从县内定位来看,闽清要建设串珠式的“城乡一体化”,形成“主城关+两个副中心,北旅南商”格局。老城区不搞大拆大建,按照“依山就势、显山露水、回归自然”的原则,坚持“拆改留建管并重”,比如以“展现老城味道、留住乡愁记忆”为要求,建设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新城开发做足“加法”文章,完善城市配套,提升城市抗风险及服务保障能力。定位为“闽清新城市中心,山水宜居城”的梅溪新城于 2012 年启动,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现城样”的目标,截至目前,新城建设已投入 32 亿元,梅溪新城安置区、污水处理厂、福银高速梅溪互通口、一期道路路网、河道防洪整治、绿化景观、渡口变电站、学校、医院、科技馆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新城雏形已显。

距离梅溪新城 3 公里左右的老城区则按照“依山就势、显山露水、回归自然”的原则和拆改留建管的方式进行。特色建筑,以保护为主,拆除一部分、保护一部分、修缮一部分、建设一部分;老旧小区整治,以环境提升为主,做到配套完善,适居宜居。全县旧城改造重点项目涉及城建、环保、交通、社会事业等 23 个项目,总投资 182.7 亿元,其中 2018 年年度计划投资16.3亿元。

“闽清人很快就能享受到快速公交服务,年内覆盖城关,今后相邻乡镇与乡镇之间也要推快速交通,形成‘10 分钟生活圈’。”许用贵说,要致富先修路,“十三五”期间全县启动 37 条县域公路建设,将彻底改变闽清交通瓶颈制约,实现县域内交通串联。

大园区:“去低引优”打造经济增长点

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低端化”,现有空间承载力有限,人才、技术、资金“三缺”,工业发展短板怎么补……对工业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闽清提出走大园区发展战略,通过园区集聚式发展,统筹闽清作为建筑之乡的优势、陶瓷业和水电业等特色产业的良好基础,“去低引优”,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闽清产业特色明显,陶瓷业作为传统支柱性产业,拥有建筑陶瓷、电瓷、艺术瓷各类产品。全县现有建陶企业 38 家、电瓷企业 18 家,出口总额达到 3.5 亿元,是福建陶瓷生产和出口的重点基地。近年来,闽清建筑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长 21.7%。

区位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产业层次较低、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等原因,抑制了闽清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建筑陶瓷为例,目前福州市场上的产品多来自佛山,闽清产陶瓷在当地市场处于较边缘化状态。

对此,闽清提出打造省会中心城市特色工业基地,通过技改创新,全力推动特色支柱产业向集聚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中高端迈进,引导工业园区走集聚化、创新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同时立足“大园区”,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今年,闽清组建了县转型升级办公室,总投资 12 亿元的 50 项重点技改项目全面实施,并配套开展工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专项行动,对全县总面积约 5030 亩的 145 宗工业项目,分类施策,推动做大做强、转型升级、腾笼换鸟。

传统产业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为加快本地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闽清除了全力推进“煤改气”等清洁生产外,还进一步加速了电瓷业的升级换代。以大连电瓷为龙头,县里通过引导低压电瓷转型转业,鼓励发展中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绝缘子等高端产品,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闽清的工艺瓷、功能瓷、日用瓷,也正形成多瓷并进发展态势,“闽清陶瓷”高端品牌日益打响。

新引进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国鼓励发展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在闽清不断壮大,中建绿色建筑产业园、帝境杭萧钢构等一批项目已投产或开工建设。同时,闽清也在全力打造新型建筑材料城,力争建成省级以上建筑产业化基地。依托东桥表业园,带动更多钟表品牌企业向表业园集聚;依托坂东箱包园,打造区域新兴箱包产业基地。

大农业:夯实基础链条式协同发

闽清县梅溪镇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有着“中国橄榄第一村”美誉,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 12 万元,最贵的橄榄每公斤市场价达 2000 多元,成为闽清优势农业的缩影。“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闽清,“一分田”既要照顾到城乡建设,还要确保农田和绿水青山,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扩大其承载力,利用好丰富的山地资源,是其发展现代农业亟待考虑的。

除橄榄、粉干和糟菜“三宝”外,闽清还拥有橄榄、西红柿、芋头等质高品优的果蔬,食用菌、茶叶、油茶、名优水果、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产品。闽清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禀赋较好的优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建设打造省会中心城市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省会中心城市特色现代农业基地。

按照省定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闽清一方面不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全力推进中央厨房产业园建设;另一方面以做优做强食用菌、蔬菜、茶叶、油茶、名优水果、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产接二连三”互动融合发展。

为进一步助推大农业发展,今年 2 月,闽清三农服务超市正式运营,服务范围涵盖农业全产业链,不仅可为当地农民提供创业支持、技术支撑、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等多种服务,同时还提供农业发展大数据中心、政策咨询台、农业技术专家咨询台、金融服务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永辉超市对接平台等服务。

在生态农业发展上,闽清于去年 3 月份全面推行河长制,通过《闽清县一河一表》《闽清县乡镇河流总汇》《闽清县河长制责任一张图》,全面摸清全县河流水质现状、排污口设置、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源总量构成及分布等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并在原有闽江与梅溪岸线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对文定溪、昙溪、安仁溪、芝溪、金沙溪进行岸线规划,切实加强河流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同时,闽清县开发建设福建省首个“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全省首个使用该系统实现全域治水的地区。

强旅游:完善要素打通旅游发展脉络

打开携程、途牛、去哪儿等在线旅游平台,黄楮林温泉、七叠温泉、大明谷温泉村等以温泉为主打的休闲度假游,宏琳厝、白岩山等人文、自然景观是“闽清游”的热门。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 74.3万人次,比增 23.2 %;完成旅游总收入9304.5 万元,比增 23.5%。

受地方经济发展、历史遗留因素等影响,闽清在陶瓷、礼乐、祠堂、侨乡等地方特色上挖掘尚不充分,涉及旅游开发的大项目较少、县域内景点分散、旅游配套不完善,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强旅游”战略发展实施,许用贵表示,发展旅游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旅游业的兴起要有一定的前提基础,其基本要素要具备,而目前闽清的旅游业正处于打基础、补短板的阶段。

景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要将景点“串点成线”,提升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交通便利是首要条件。“十三五”期间,闽清交通建设规划里程达 300 多公里,计划总投入 57 亿元,优先建设及提升乡村旅游公路。

旅游基本设施建设方面,闽清正不断健全景区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在高铁北站、高速公路出口等交通枢纽以及主要景区周边等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咨询点,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打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智慧旅游平台等。目前,闽清高铁北站广场站前旅游集散中心已经建成,公交总站明年元旦也可交付使用。

通过大项目打造、带动旅游品牌建设是闽清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举措。2017 年 9月,省级重点旅游项目“一带一路旅游示范基地”的中国“瓷天下”旅游区在闽清举行开工仪式。依据现有的山、水、千年古窑遗址村落资源,项目围绕“海丝瓷路”文化主题,按照 5A 级旅游区标准开发建设,重点打造“瓷趣”“瓷艺”“瓷山”“瓷水”“陶源”等五大旅游板块,规划 2019 初建成开放。